“2025年,凌源市重点围绕聚焦服务工业转型升级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、构筑创新创业高地、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开展人才工作,为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贡献人才智慧和力量。”近日,凌源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介绍。
加快产业人才集聚。聚焦现代钢铁冶金、新能源汽车、非金属新材料、农产品深加工四大主导产业,以强链、补链、延链为导向,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,抓好“大学院所进园区进企业”。开展校企对接活动,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新项目开发,抓好“双凌共建”·人才引育共建。引进科技含量高、带动能力强、贡献份额大的新质生产力项目以及企业管理、技能等方面人才,提升企业人才素质能力,开展创新助力活动,抓好“企业人才提升与引进”。同时聚焦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新动能企业培育,抓好创新平台建设。
建强乡村人才队伍。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,落地转化科技成果,吸引返乡青年、退伍军人、高校毕业生等到乡村创新创业。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村电商人才,实施“高素质农民”和“农村实用人才”培训计划,组建合作社、家庭农场技术小组,全面加强乡村人才培育。积极对接省科技特派团,鼓励各类人才参与“兴辽英才”评选活动,推荐申报国家、省级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“中国创翼”大赛、省市工匠评选等活动,强化对接支持力度。
支持人才就业创业。推动国家级、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提质增量,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,发放创业担保贷款,加强创新创业孵化能力。加强高校毕业生引进和培养,吸纳来凌回凌就业创业,加强专业和实用人才培养,开展职业技能人才培训。同时引育文化产业方面的复合型、紧缺型人才,培育扎根基层、服务群众、专兼结合的民间文化传承人、专业管理服务人员,加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。
推动人才政策落地见效。提升人才服务保障质量,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入学、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。实行人才管家、科技管家制度,提升“一网通办”“一网统办”水平,方便人才在凌投资创业。构建与凌源籍域外人才沟通交流机制,发挥域外人才在人脉、项目、技术方面的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。